问良性淋巴瘤早期症状
淋巴结肿大一般都是恶性的,没有良性的,只是临床上可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有一部分低度恶性可以治愈,所以常被误诊为良性。在发病初期,一般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多发生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并伴有发热、乏力、盗汗等症状。
淋巴结肿大一般都是恶性的,没有良性的,只是临床上可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有一部分低度恶性可以治愈,所以常被误诊为良性。在发病初期,一般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多发生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并伴有发热、乏力、盗汗等症状。
NHL,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目前,恶性肿瘤的治愈率与5年存活率之间存在相关性。NHL的存活率与患者的年龄、具体病理类型、合并病例的情况以及结节性外侵犯的部位和数目密切相关。NHL分为低危型、中危型、中危型和高危型四种类型。对低危组患者,5年存活率约70,中危组约50,高危组约40,高危组仅20。
恶性淋巴瘤病人的最后表现有可能会出现胸膜受压以及少尿和无尿的症状,也不排除会出现肾积水,还有部分会出现吞咽困难以及呼吸困难的情况发生。出现这种症状时,有可能是因为恶性淋巴瘤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引起的症状。在这种疾病发作的时候,如果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的情况下,有可能在5年之内会出现不复发的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有可能会影响生命的成活率。
淋巴瘤就是淋巴癌,这是一种没有任何差别的疾病。 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淋巴瘤的发病率位居第二,仅次于白血病,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临床上淋巴瘤分为两种,即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罕见,非霍奇金淋巴瘤也有部分病例发生。 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瘤的主要表现,同时还会有发热、消瘦、盗汗等症状。 放疗、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以恶性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组织局部表现为首发症状,一般多累及颈、锁骨上、腋下、腹股沟等表浅淋巴结,也可累及纵膈、腹膜后、肠系膜等深淋巴结,亦可累及这些部位的淋巴结。
淋巴瘤患者的存活期因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而异。良性淋巴瘤经过积极治疗,生存期可超过10年。恶性淋巴瘤的生存期则较短,可能仅半年到一年,但积极治疗可延长生存期。例如,霍奇金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在不同分期下分别为90.3%、87.6%、73.6%和57.3%,10年生存率则分别为79.1%、74.0%、57.4%和40.1%。因此,淋巴瘤患者应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生存质量。
淋巴结肿大是一种恶性疾病,目前在确诊后,主要以化疗为主,具体的化疗方案选择以及化疗药物的剂量,也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来决定。化学疗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严重者还可能出现骨髓抑制或合并感染等,这是可能的,但总体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因为其它并发症而死亡的可能性较大。
临床上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淋巴结肿大、疲乏无力、体重下降、盗汗等全身症状,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淋巴结肿大多为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颈部、腋下,少数为双侧腹股沟或纵隔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儿童不同淋巴结的早期症状可能有所不同,例如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其恶性程度一般较高。初期可有胸水,造成气短,咳嗽,胸闷。若心包膜受到侵犯,心包膜渗出,可出现心慌。若父母发现孩子颈部出现一些无痛性肿物,建议及早到医院就诊,必要时行病理切片检查。
淋巴结是起源于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病因与病毒细菌感染、免疫缺陷、环境致癌物、电离辐射及遗传等因素有关,但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瘤有较强的相关性。放射线、苯类、除草剂、石棉等都能引起恶性淋巴瘤发病率的升高。
第一,淋巴瘤晚期扩散的症状很多,因为癌症晚期扩散的地方比较多,扩散的地方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就不同。如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时,可累及脑膜,脊髓出现脊髓受压症状,若扩散至骨骺处,还可出现骨痛,腰椎或胸椎破坏等。在向肺门和纵隔肌扩散时,也可出现胸水引起咳嗽、胸闷、气促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