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生殖 > 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综合征简介

相关问答

  多数女性在进入40岁以后,卵巢功能逐步衰退,体内女性激素(特别是雌激素) 水平呈 现波动性下降趋势,身体各器官发生相应的退行性改变,临床上出现月经紊乱、潮热、盗汗等躯体症状或伴随有轻重不等的精神心理不适,直至绝经后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4年将这段时间定义为围绝经期,是性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短则2-3年,长则10余年,易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精神症状。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

  西医诊断症状为:年龄45-55岁的妇女;除月经失调外,烘热汗出是典型的特异性症状,可伴有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胸闷头痛、情志异常、记忆力减退、血压波动、腰腿酸痛等多种症状;血清雌二醇(E2)降低,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增高。中医诊断症状为: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诸症”,又称“绝经前后诸症”。这些症候常参差出现,发作次数和时间无规律性,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月,长者可迁延数年以至十数年不等。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HRT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但长期使用HRT可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中医药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引起的各种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副作用少。中医药治疗主要调节内分泌系统,调节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系统,调节自由基,调节血脂代谢,调节骨代谢等。

  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及预防过程中,除了注重其卵巢功能衰退的生理改变以外,还应重视寻求患者本身内在个性心理因素,重视社会因素对心理上造成刺激所发生的不良影响,为了指导患者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负性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医生可以拟定出个性行为矫正方法,规劝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铸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耐受生活事件刺激的心理承受限度,配合药物治疗,无疑是提高广大围绝经期妇女生活、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详情】

01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生育年龄向老年过渡的一段时期,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的时期。以往用“更年期”来形容这一变更时期,1994年WHO提出废除这一术语。围绝经期包括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失调,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历时10年左右,绝经是重要标志。在此期间,因性激素分泌量减少,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综合征,称围绝经期期综合征。

  1.生理性绝经 即自然绝经,系指妇女进入绝经期后,卵泡明显减少,卵巢功能衰退,排卵停止,同时合成雌激素、孕激素减少,月经紊乱,停经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

  2.病理性绝经 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病变(卵巢发育不全、肿瘤炎症、损伤、辐射、药物等)和全身疾病(甲状腺、肾上腺疾病、糖尿病、贫血、结核及营养不良等)波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所致。

  3.人工性绝经 系基于某些疾病治疗需要,而人为地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而诱发绝经者。如乳腺癌卵巢去势,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假孕等。

02围绝经期综合征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并发症如下:

  月经不调

  月经失调也称月经不调,妇科常见病。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身症状。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情绪异常引起月经失调,情绪异常长期的精神压抑、生闷气或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心理创伤,都可导致月经失调或痛经、闭经。

  失眠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

  心悸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 本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记忆力减退

  记忆力减退,临床上尤以40~60岁的知识女性最为多见,她们迫切渴望知识更新,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些中青年男性,由于社会压力引发心理问题,感到工作紧张、焦虑、易怒,导致记忆力下降;老年群体中的部分知识女性或退休人员,也主诉记忆受损。

  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骨质疏松

  妇女从围绝经期开始,骨质吸收速度大于骨质生成,促使骨质丢失而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大约出现在绝经后9-13年,约1/4的绝经后妇女患有骨质疏松。病人常主诉腰背、四肢疼痛,出现驼背,严重者可致骨折,最常发生在椎体,其他如桡骨远端、股骨颈等都易发生骨折。

03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哪些典型症状

  1.月经紊乱 月经周期延长,经量逐渐减少;或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或周期、经期、经量都不规则;或骤然停经。

  2.阵发性潮热、出汗、伴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恶心等。

  3.思想不集中、易激动、失眠、多虑、抑郁等精神神经症状。

  4.生殖器官不同程度萎缩。

  5.乳房下垂、萎缩、尿频、尿失禁等。

  6.骨质疏松、腰背痛、易骨折。

  7.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04围绝经期综合征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措施:
  1.医疗保健人员应以积极主动与更年期妇女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消除恐惧与疑虑,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对待更年期
  2.对更年期妇女的家人,主要是对她们的丈夫也要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帮助他们了解妇女更年期可能出现的症状,在一旦出现某些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时,应给予关怀、安慰、鼓励和同情
  3.更年期妇女最好半年至1年进行1次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和防癌检查,有选择地做内分泌检查医疗保健人员应向更年期妇女提供优质咨询服务,帮助他们预防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或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4.绝经前行双侧卵巢切除术者,适时补充雌激素

05围绝经期综合征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实验室检查

  ⑴血、尿雌激素水平检查。

  ⑵泌乳素、FSH及LH的检查

  ⑶钙、磷、铁等微量元素的测定。

  2.其他辅助检查

  ⑴盆腔B超和(或)阴道B超。

  ⑵骨密度检测。

  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

  ⑷阴道涂片,TCT检查。

  ⑸必要时做诊断性刮宫。

06围绝经期综合征病人的饮食宜忌

  牛奶和豆制品可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者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9岁左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8.15%,有着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综合征,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围绝经期妇女,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质量,但只有28.16%的妇女到医院求助。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注意多吃些牛奶及豆制品或许可以降低或避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研究发现,经常饮用牛奶及豆制品者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率比不饮用牛奶及豆制品者低且症状轻。也就是说围绝经妇女如能坚持饮用牛奶及豆制品,可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且减轻失眠、潮热、忧郁等症状。牛奶及豆制品均为优质蛋白,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发现,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大豆卵磷脂、植物固醇有利于血脂代谢,有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牛奶含有较丰富的天然钙,吸收率也高,是理想的钙来源。

  因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除药物治疗外,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习惯,增加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可降低或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研究还发现,经常饮茶者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关节疼痛的发生低于不饮茶者,其原因可能与茶中含丰富的类黄酮物质(包括植物雌激素和异丙氧黄酮),茶叶中的氟化物可减缓骨质疏松,从而增加对骨密度的保护作用有关。

  调查还发现,经常喝牛奶或吃豆制品者所占比例与文化程度有关。文化程度高者自我保健意识强,比较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乳类及豆类食物摄入量较高。因此加强妇女营养健康知识教育,也是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一个重要手段。

07西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常规方法

  围绝经期综合症的西医治疗措施如下:

  激素治疗

  雌激素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而且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潮热的最有效的方法。雌激素有促进氨基酸转移至脑,调节生物氨和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产生和代谢,有利于健康的精神状态。雌激素可改善记忆、行为能力,这可能与增加了雌激素在脑内对兴奋性氨基酸作用有关。

  激素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

  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雌激素联合抗抑郁药较单用雌激素或抗抑郁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的优越性。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围绝经期发生抑郁症,并非单纯由于来自体内的性激素变化,中、重度抑郁症可能具有更复杂的发病机制,而盐酸氟西汀与雌激素在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方面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非药物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常常被临床工作者忽视,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也非常重要。心理治疗通过言语、表情、态度、行为和周围环境的作用,去影响、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和行为,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使其人格向着较为积极的方向发展。另外,对处于这一特殊生理、心理变化时期的大多数妇女来讲,进入围绝经期本身就是一种应激,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对处于应激状态的她们提供保护和缓冲各种生活事件对她们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有利于健康。

  综合治疗

  现代医疗模式主张治疗方法的个体化,各种单一治疗方法的使用固然对部分患者有效,但有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