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心脏 > 老年室性期前收缩

老年室性期前收缩简介

相关问答

  室性期前收缩是由希氏束分支以下异位起搏点提前产生的心室激动。老年室性期前收缩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发现室性期前收缩一般应做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室性期前收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评价及指导预后。老年患者有的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的可导致严重后果,不容忽视。

 

【详情】

01老年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老年室性期前收缩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急性心梗、不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多由于心肌炎症、缺血、缺氧、压力负荷和容量负荷过重等,引起的在窦性激动尚未到达之前,自心室中某一起搏点提前发生激动,出现心室除极。这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如下:
  1、自主神经功能因素 此系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左心室内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 在有室性期前收缩而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测,56%~75%患者检出左心室内假腱索。
  3、器质性心脏病 室性期前收缩也多见于器质性因素,例如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各种病因的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4、电解质平衡失调
  低血钾:易引起自律性增高,可出现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房室传导阻滞。
  低血镁:低血镁时易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也可诱发与触发活动有关的心律失常。低血镁所引起的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
  5、药物 许多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可致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洋地黄。

02老年室性期前收缩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老年室性期前收缩常见并发症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心源性猝死等较为严重的心脏疾病,因此一旦发现病症要及时治疗,切勿延误病程。

03老年室性期前收缩有哪些典型症状

  老年在室性期前收缩可以有症状,无症状及不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心悸、心脏“偷停”感和颈部搏动,频发的室早呈二联律者可发生晕厥;因为室早的心搏量不足而导致心排出量减少,室早发作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心绞痛与低血压。
  无症状:病人无不适感,仅在体检或常规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中发现,这类病人所占比例较多。
  不典型症状:病人可有心前区不适感,安静时明显,活动后反而无症状。

04老年室性期前收缩应该如何预防

  老年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和病因,改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血脂、超重肥胖、凝血等以上疾病都和膳食营养因素有密切关系,改善膳食结构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我国对长寿老年的调查表明,长寿老年饮食多以素食为主,不偏食、不暴饮暴食改善心肌缺血,积极控制血压

  

 

05老年室性期前收缩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本病的检查诊断首先要查清病史,结合临床症状、体检及辅助检查,判定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药物或电解质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分类、分级、分型方法进行综合判断,才能正确地对老年室性期前收缩进行评价和预后的评估。

  一、血液检查  血钾偏低。

  二、室性期前收缩的典型心电图特征
  室性期前收缩是发生于心室肌或浦肯野纤维的提前去极化,通常室性期前收缩可导致宽QRS综合波伴对称性的T波改变,室性期前收缩不逆传,因此不出现明显的P波,然而窦性节律不中断,表现为房室分离,由于同一原因,室性期前收缩不引起心房和窦房结去除化,故室性期前收缩出现完全代偿间歇,主要表现为:
  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2、提前的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
  3、多数代偿间歇完全;
  4、如果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高位希浦氏系统,QRS波不增宽,类似于窦性节律时的QRS波;
  5、某些病人可表现为间歇性束支阻滞或预激综合征图形。

  三、动态心电图
  常规12导联心电图仅记录1~2min,因此对室性期前收缩的检出率低,目前,大多数临床研究至少需24h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室性期前收缩的检出作比较准确的定量,不少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只是间断发生,出现的次数不多,临床上表现有反复心悸,晕厥的患者,通过较长时间的心电监测或电话传输心电图,才能发现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四、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时机体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有助于显示室性期前收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和反复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常在运动中诱发,因此,运动试验已成为检测心律失常的常规方法,但老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慎重。

06老年室性期前收缩病人的饮食宜忌

  老年患者要饮食有节,以清淡饮食为主,少食肥甘厚腻的食品;起居有常,勿过劳;戒烟酒,减少本病的诱发因素;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07西医治疗老年室性期前收缩的常规方法

  老年室性期前收缩治疗目的主要在于预防室速、室颤和心源性猝死。治疗原则:

  1、良性室性期前收缩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不会增加此类病人发生心脏死亡的危险性,如无症状,可不必用药,或短时间内给予对症处理。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减轻病人顾虑与不安,避免诱发因素,一般可选用镇静药、β-受体阻滞药等。

  2、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此类期前收缩应考虑抗心律失常治疗。

  急性病变导致的恶性、室性期前收缩需紧急处理。一般认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72h内发生的期前收缩,心脏骤停复苏后或体外循环术后24h内,急性心肌炎、心肌病、严重低血钾等所致的频发多源成对室早,均应紧急处理。常规治疗首选利多卡因,静脉应用,50~100mg,可重复使用。无效可选用胺碘酮、普卡胺等。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慢性心脏病变中的室性期前收缩。心肌梗死后或心肌病人并发室早,有较高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特别是当同时存在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常规治疗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如普罗帕酮(心律平)及胺碘酮等,美西律(慢心律)长期服用时可增加死亡的危险,目前多不采用。

  3、CAST试验提示,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可以减少室性期前收缩,但可增加病人的猝死率和总病死率,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药,虽然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不显著,但目前已证实β-受体阻滞药,能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发生率。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控制室性期前收缩疗效好。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β-受体阻滞药和胺碘酮联合应用,使用后总病死率、心律失常死亡率和心脏复苏成功后心脏骤停均比单用β-受体阻滞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同时,要积极进行病因治疗,如溶栓、急症PTCA等,以改善心肌缺血。急性心肌炎或低钾血症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除非紧急情况。一般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而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