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 晶状体病

晶状体病简介

相关问答

  包括白内障﹑晶状体脱位﹑晶状体先天畸形﹑无晶状体眼。晶状体疾病均会引起视力障碍。晶状体位于虹膜﹑瞳孔与玻璃体之间,形如凸透镜﹐完全透明。藉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联系以固定其位置。晶状体具有屈折光线的功能,屈光力很强(约为+17D),是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和睫状体共同完成眼的调节功能。在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藉其本身的弹性而增加其屈光度,以便看清近处物体。此外晶状体还有滤过效应,可吸收紫外线,以保护视网膜免受辐射性损伤。

【详情】

01晶状体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晶状体无血管

  1、其营养主要来自房水,房水若发生病理改变,常影响晶状体的代谢,由于晶状。

  2、点状白内障体为无血管组织,故不发生炎症。但晶状体可因代谢异常﹑辐射﹑中毒﹑外伤﹑葡萄膜炎等因素的影响,而变混浊,失去透明性,称为白内障;另外先天性或外伤的原因引起晶状体位置异常(晶状体脱位),均可造成视力障碍。当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时﹐可行白内障摘出手术。

  二、晶状体脱位

  指晶状体脱离其正常位置。若晶状体悬韧带全断,晶状体可经瞳孔脱位于前房内,或向后脱位于玻璃体内,称为晶状体全脱位。若悬韧带仅部分断或发育不良﹐则发生晶状体半脱位。半脱位的晶状体在瞳孔区可见晶状体的赤道部。晶状体脱位后﹐虹膜失去支撑而在眼球转动时出现虹膜震颤。先天性晶状体脱位常为双侧性,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现,伴晶状体缺损﹑同型胱氨酸尿症﹑马尔方氏综合症〔蜘蛛样指(趾)综合症〕及马尔凯萨尼氏综合症(球形晶状体短指畸形综合症)等。后天性者,见于眼球顿挫伤后,可为全脱位或半脱位。晶状体脱位常伴虹膜炎或继发性青光眼。晶状体脱位若无合并症﹐可不作处理。合并严重青光眼者,需行晶状体摘出术。

  三、晶状体先天性畸形

  有以下三种:a、先天性球形晶状体,晶状体呈球形,散瞳后易看到晶状体的赤道部和悬韧带。

  1、先天性晶状体圆锥,晶状体后极部呈圆锥形隆起,可能与玻璃体动脉牵引有关。

  2、先天性晶状体缺损,多在晶状体下方赤道部有切迹样缺损,相应部位的悬韧带也常缺如。晶状体先天性畸形,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3、无晶状体眼

  无晶状体眼在屈光学上指在瞳孔部位无晶状体者。无晶状体眼可为先天性的,极少见。多数为白内障摘出术后﹑针拨障术后或外伤后晶状体脱位所致。其特征为前房深﹑虹膜震颤﹑瞳孔深黑﹑屈光度减退﹑调节作用丧失,无晶状体的眼球﹐因缺少一个重要的屈光部分,正视眼即变为高度远视﹐需要一约为+12.00D的镜片矫正,一个病人若有-22.00D的高度近视,在晶状体摘出后,理论上可变为正视眼。无晶状体眼因无调节作用﹐故看远看近必须有两副镜片。

02晶状体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由于缺乏天然的阻挡,晶状体缺如时玻璃体可以由瞳孔区疝入前房,并造成瞳孔阻滞现象,形成类似恶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为较严重疾病。

03晶状体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表现依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

  1、伤口瘢痕如果无晶状体眼是由白内障手术所致,尤其囊外或囊内手术(ECCE或ICCE)后,可以看到切口瘢痕,有缝线者还可看到缝线。

  2、角膜多为逆规性散光,尤其在ECCE或ICCE术后。

  3、前房较深,这是由于缺少了晶状体,虹膜后移所致。

  4、虹膜由于缺少了晶状体的支撑,表现为虹膜震颤,也可伴有虹膜缺损。

  5、瞳孔表现为深黑色,这是由于从患者眼内来的反射光不能到达观察者的眼部。

  6、晶状体脱位如果为晶状体脱位,则可看到脱位的晶状体。

  7、晶状体皮质残留主要在ECCE术后可见到部分残留的晶状体皮质。

  8、Purkinje-Sanson氏映像由于缺少了晶状体,将看不到第三和第四像。

  9、眼底镜检查用直接眼底镜在+10D下可以看到眼底,所见视盘较小。

04晶状体病应该如何预防

晶状体脱位指晶状体脱离其正常位置若晶状体悬韧带全断,晶状体可经瞳孔脱位于前房内,或向后脱位于玻璃体内,称为晶状体全脱位防止眼球外伤,并积极处理眼部原发性疾病

05晶状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眼位检查尤其是单侧患病时。

  2、眼压及前房角镜检查。

  3、一般情况下须在散瞳下裂隙灯眼部检查(散瞳禁忌者例外)特别注意晶体的大小形态位置混浊的形态颜色与部位并详细记录同时检查玻璃体及眼底情况。

  4、无法看清眼底者须行眼部超声波检查测量眼轴及排除眼内疾患。

06晶状体病病人的饮食宜忌

  晶状体病除了常规的治疗外,饮食要注意:

      1、宜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B12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钙质以及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07西医治疗晶状体病的常规方法

  无晶状体眼的矫正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一、无晶状体眼镜

  使用简单易行,容易调整更换,适用于双眼患者。由于无晶状体眼的调节功能完全丧失,要满足看近和看远需要,需配看近和看远两副眼镜。对于原先屈光状态为正视眼的无晶状体眼,所需眼镜度数约为+10D~+11D,近距离阅读时用的眼镜度数应增加约+3D。对于原先有屈光不正的患者,其所需眼镜的度数可根据Ostwalt公式估算,即R2=K+R1/2,R2为眼镜度数,K为+10D或+11D,R1为原屈光度数。例如:原先屈光度为-10D的无晶状体眼患者,所需眼镜的屈光度约为10+(-10/2)=+5D,而原先为+4D的远视眼,其矫正镜片的屈光度为+12D。由于无晶状体眼为高度远视眼,配戴高度远视镜片存在有明显的光学缺点。

  1、物像放大作用:无晶状体眼镜一般度数为+10D~+11D,可产生25%~28%的放大率,单眼患者配戴无晶状体眼镜后,双眼形成的像不能在视中枢形成双眼单视,可发生叠合性复视而无法耐受。

  2、棱镜作用:产生环形暗点、旋转放大和辐辏不足。由于角膜顶点离镜片中心顶点与离周边的距离不等,故中间和周边物像放大率也不等,物像发生畸变。屈光度越高,物像变形越明显。

  3、视野缩小:环形暗点及眼镜框架的影响。

  4、像差和色差。

  二、角膜接触镜

  由于其紧贴角膜,较普通眼镜更靠近眼光学结点,矫正效果更佳。其视网膜成像放大率一般为4%~10%,可维持双眼单视,尤其适合于单眼无晶状体眼患者。由于镜片可随眼球转动,无明显棱镜作用,避免了环形暗点的产生,像差和色差不明显,周边视野大。随着角膜接触镜材料、设计及护理液的改进,使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接触镜矫正成功率更高。但角膜接触镜也存在有局限性,如仍存在有少量的视像不等,取戴操作不如普通眼镜方便,对于老年患者等配戴有困难。由于镜片直接与角膜接触,若配戴不当可引起角膜炎等并发症。

  三、角膜屈光手术

  1、表层角膜镜片术(epikeratophakia):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可逆的屈光手术,是将供体角膜经切削加工成具有不同屈光度的角膜组织镜片,移植于去除上皮的受眼角膜上,以矫正高度屈光不正。适合于不宜配戴角膜接触镜又不能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单眼患者,尤其是婴幼儿患者。首先由哥伦比亚的Barraquer(1949)提出,Verbin和Kaufman(1980)首次在美国作了表层角膜镜片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报道。

  2、角膜磨削术(keratomileusis):将患者角膜板层取下,将已加工切削成组织镜片的自体或异体角膜缝到受体植床上,以矫正高度屈光不正。陈家祺等(1994)报道了6例异体角膜磨削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效果满意。

  3、角膜镜片术(keratophakia):是将受体角膜前基质板层取下,在植床与取下的前基质板层间植入一个已加工成一定屈光度的角膜组织镜片,再将前角膜板层缝回原处,用以矫正远视或无晶状体眼。Barraquer于1963年在人眼上作了第一例该手术以矫正无晶状体眼性高度远视。

  4、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机械下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通过波长为193nm的准分子激光切削治疗,手术安全,精确度高。LASIK手术需应用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而后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LASEK手术只需制作角膜上皮瓣,无需应用微型角膜刀,较LASIK手术更安全简便,尤其适合于角膜较薄或角膜不规则而制作角膜瓣有风险的患者。

  四、人工晶状体

  是矫正无晶状体眼最佳方法,视网膜像放大率仅为2%左右,大大减轻了双眼屈光参差和视像不等现象,可获得双眼视觉,故其光学效果明显优于角膜接触镜和普通眼镜。为克服人工晶状体无调节力的缺点,出现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并已应用于临床,新的具有调节功能的注入式人工晶状体也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初步成效。随着现代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及手术设备改进,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已日臻完善。影响人工晶状体手术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为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计算,尤其有调节功能的人工晶状体对屈光度计算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个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是由前苏联的Fyodorov于1967年提出,目前比较精确的公式有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Holladay公式、Olsen公式和SRK/T公式,而应用最广泛的经验公式为SRK-Ⅱ公式,其在正常眼轴眼球中准确性较高,但在高度近视眼中的准确性不足。国内戴锦晖等根据国人高度近视眼球特点,回归得出适合于高度近视眼的SCDK公式,提高了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准确性。精确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也是注入式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的重要前提。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